• 一、學術交流

    根據國家和時代發展的需要,秉著與時俱進的原則,借助我校“雙一流”平臺及科研基地立足交通學科以點帶面、向全球輻射,以引進來走出去為戰略,以學科交叉與融合為特色推動學術交流國際化、常態化。在交通運輸工程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碩果累累,與智能交通研究所進行緊密學術交流與合作的世界著名高校包括: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(UIUC)、美國馬里蘭大學、美國華盛頓大學、英國帝國理工學院、日本京都大學、新加坡國立大學、香港科技大學等。此外,研究所還與數十所國際高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。以上成果為研究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交流的機會,采用座談、討論、演講、展示、實驗等方式進行,同時有學術訪問、交換培養、聯合培養等模式。要求研究生參加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報告平均在10次以上,參加國際會議次數平均在5次以上,然后在每個導師或導師組內部學術討論,從而促進交流,擴展學生的知識面。


    二、培養管理

    為了規范研究生培養和管理工作,提高工作效率,制定了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并完成一定的學分和規定的課程,以開題和答辯為重要時間節點圍繞培養環節有效組織和審查,嚴把畢業生質量關,確保為社會輸送優質人才。


    三、學風教育

    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,依托建筑工程學院,根據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特點制定嚴格的規范,用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,研究生導師普遍注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培養,注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。為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,防范出現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,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風范建設,維護學術聲譽,協助導師、答辯委員會和學位委員會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,制訂了《浙江大學智能交通研究所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辦法(暫行)》,從2012年起,申請答辯的各類研究生,在申請答辯前均須經過《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》的檢測。要求研究生導師以身作則,做出優秀的學術模范:從研究生院和學院層面強化研究生導師的教學紀律要求,鼓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,要求導師立人先立己,端正自己的學術態度,并嚴格遵守學術道德規范;教師在培育學生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過程中,也非常注重學生的學術道德的培養,只有以端正的學術態度、忠誠的學術良心、良好的學術行為習慣,才能促進科學研究的深入進行。


    四、獎助體系

    為充分調動研究生的科研積極性,增強科學研究創新意識,提高科學研究水平,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,設立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研究生獎學金制度,并制定《浙江大學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管理辦法(試行)》,確定申請條件與獎勵標準。同時為幫助、緩解本校學生因大病、重病或家庭重大變故而導致的生活困難,根據《浙江大學研究生資助管理辦法(試行)》和《浙江大學愛心基金學生專項基金實施細則(試行)》,正式啟動學生專項基金的補助工作。研究生資助類型包括崗位助學金,“助研、助教、助管津貼(以下簡稱三助),以及助學貸款、困難補助、專項助學金等。堅持獎助結合、雙管齊下的原則,并且優化機制努力完善獎助體系。為此,特建立研究生院評獎工作小組,負責畢業研究生獎助學金的決策和領導工作,負責本單位獎學金的組織和送審工作。


    五、其他“育人”措施

    在培養過程中,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,積極引導學生的興趣,根據每個不同的學歷背景、興趣愛好等條件進行差異化培養,對于在校期間作出突出貢獻的研究生,在給予獎勵的基礎上可根據個人發展計劃與學校培養計劃相結合,為其提供出國留學、者申報項目或者直博(進入博士流動站)等機會。

    返回原圖
    /

     

  • 神马视频